来源: 公司动态 | 时间:21-11-25 | 点击数:27
号称“运河之心”的戴村坝,横卧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铸铁拍门汶水河道,始建于永乐九年(1411年),至今已有600多年,它以“引汶济运”的奇思妙想,保证了明清两代大运河的畅通,堪称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奇观。
功能关乎国运
记者了解到,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,为实现南粮北运,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,对重要河段进行疏浚改造。当时,京杭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在济宁南旺段,所处位置比北边的临清高出30米,比南边江苏徐州高出40米。1411年,朝廷征调民夫16.5万人,疏浚了会通河,但是,即便在丰水期,南旺以北的运河水量仍然不足,无法通行重载漕船。
面对水量不足的难题,工部尚书宋礼忧心忡忡,他深入访查后,采纳了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,破除元代堽城坝,使汶水不再流入洸河,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,遏汶水进入小汶河,引流到南旺的分水口,通过河底部的鱼脊状石拨,即“鱼嘴”,将汶水分流南北,实现水量分配的“七分朝天子,三分下江南”,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“水脊”缺水的难题,因此,戴村坝被誉为“运河之心”。
摄影 李玉建
戴村坝建成后,大运河制高点水量不足的问题得以破解,“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”,保障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,每年的运力增加至400万石左右,是元朝10倍,“半天下之财赋,悉由此路而进”,对我国南北经济交流、文化融合、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设计精妙绝伦
戴村坝工程包括两个“三位一体”。主石坝、窦公堤和泄洪坝构成大的三位一体。泄洪坝是长260米的三合土坝,当主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,此坝即自行漫水,起到泄洪保坝作用。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,是一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米堤防--窦公堤,堤的迎水面为石砌,当水量过大过猛时,水头至此碰壁南流,从而缓解水流速度,确保主石坝安全泄洪。
主石坝长443米,略成弧形,弓背向着迎水面,由北向南分为玲珑坝、乱石坝、滚水坝三段,构成小的三位一体。三坝中乱石坝最低,南边的滚水坝高出10厘米,北边的玲珑坝又比滚水坝高20厘米,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,三坝分级漫水,调储汶水水量。
2001年8月戴村坝曾被大水冲决20米,在此后的修复过程中,发现大坝的神奇之处:坝底部为柏木排桩,三合细土填筑联为一体;坝表面为五层大块石(万斤石),相临石块间以铁铆扣相连,以杨藤水三合土灌石缝,上下左右间用铁铆闩相连;桩顶与石间,隔有多层黄表纸,使桩基受力均匀;坝前有柏木桩基,呈梅花形,桩表面进行火烤防腐处理。这一沙滩上用木桩筑坝,技术处理堪称绝妙。
戴村坝以其所蕴含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成就,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赞誉。1965年,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山东党政主要负责人时,称赞戴村坝是“一个了不起的工程”,当年策划、主持修建这一工程的汶上人白英为“农民水利家”;清代康熙皇帝曾说:“朕屡次南巡,经过汶上分水口观遏汶分流处,深服白英相度开复之妙”;荷兰水利专家方维因说:“此种工作,当十四五纪世纪工程学胚胎时期,必视为绝大事业。彼古人之综其事,主其谋,而遂如此完善结果者,今我后人见之,焉得不敬而且崇也。”
文化印记辉煌
每到丰水季节,走近戴村坝,汪洋恣肆的河水宛如天际而来,从巍然耸立的戴村坝上飞流直下,形成一道巨大的瀑布,波涛气势磅礴,轰鸣盛震数里,似虎啸龙吟,蔚为壮观,“戴坝虎啸”成为千里京杭大运河上一幅撼人心魄的壮美画卷。
摄影 张瑞泉
历经沧桑岁月,任凭风吹浪打,戴村坝仍固若金汤,巍然屹立,睹物怀古,让人思接千载,浮想联翩……1901年,清政府停止漕运,北方许多河段淤积,不再通航,曾经的辉煌变成了历史的记忆。
如今,大汶河水经过戴村坝已不再流入运河,而是注入东平湖,但在缓洪拦沙、控制河势、灌溉农田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作为重要的文化印记,成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“国家水情教育基地”“国家水利风景区”。
为保护文化遗产,如今, 在大坝北侧建成了戴村坝博物馆,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,展品400余件,依托水工文化遗迹遗物,通过遗物展厅、模型展厅、图片展厅、引水展览厅、3D影院等,向游客集中展示戴村坝的历史、价值、功能、作用以及京杭大运河的灿烂文化,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馆,发挥着振兴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。